华中师范大学 当前位置:华中师范大学 > 正文

张耀灿

  • 浏览次数:96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image.png  

男,1937年10月生,广东南海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委理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顾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现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顾问、湖北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
  张耀灿教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教系,1958年留校从事学生工作,1981年任德育教研室副主任,1984年至1993年任政治教育系副系主任。
  他的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 。主要教学是开设硕士生课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开设博士生课程“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专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专题研究”。
  他长期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较深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年以来,他主持的科研和教改项目达21项,其中由他主持的教育部重点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法总体改革研究”,于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教材33余部,其中四部教材为“面向21世年纪课程教材”,两部教材分别获得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部被“改革开放十年来全国教育理论优秀著作评选委员会”评为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一部获2006年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著作二等奖,一部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优秀著作二等奖,一部获2009年武汉市政府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部获2009年湖北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和教研论文110余篇,其中两篇分别获湖北省政府优秀社科研究二等奖和武汉市政府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另外有多篇论文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方面具有原创性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产生广泛影响。1990年参加高校德育考察团赴美国考察访问。同年10月,参加高等师范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关系史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关系史学术研讨会;2005年10月参加中国政治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要学术著作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德育卷》、《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和未来》等33余部著作 。
  有多项成果获奖,其中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次;获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1次;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著作二等奖1次;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优秀著作二等奖1次;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获湖北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获武汉市政府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教师奖三等奖等。1993年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较早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学科体系建构探讨,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要素论”、“六要素论”为同行广泛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价值、环境等的研究成果影响较大,鲜明提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人学转换,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本质在于提升和优化人的生存、发展方式。其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被本科生广泛使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被硕士点、博士点广泛使用。


0.268629s